在上海制造业蒸蒸日上的浪潮中,奇众阀门从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历经二十余年风雨,如今已跻身中国阀门行业十强。创始人黄建聪的创业故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逆袭之路,更是一部中国民营制造业砥砺前行的缩影。
1998年,机械专业出身的黄建聪带着借来的3万元,在上海郊区租下简陋厂房。创业初期,团队仅有三名工人,靠着手摇车床生产最简单的闸阀。当时每天工作16小时是常态,我们骑着三轮车送货,被客户拒之门外是家常便饭。回忆起步阶段,黄建聪坦言曾连续半年发不出工资,最困难时连设备维修费都要赊账。转折出现在2003年,上海石化扩建项目招标中,奇众以低于国际大品牌30%的报价,凭借自主研发的耐腐蚀球阀拿下首个千万级订单。这个看似偶然的机会背后,是团队五年间对材料工艺的持续攻关——他们发现添加特定稀土元素能明显提升铸件抗硫化氢侵蚀的能力,这项突破后来成为企业首个发明专利。
随着中国能源基建快速地发展,奇众在2008年迎来关键跃升。当时西气东输二线℃极寒的低温阀门,国外供应商交货周期长达9个月。黄建聪带领技术团队驻扎新疆现场三个月,最终开发出双层真空保温与结构,将产品耐寒性能提升40%,交货周期压缩至90天。这个案例让奇众在特种阀门领域崭露头角,也让他们意识到:要在高端市场突围,必须建立系统化研发体系。2012年,企业将年营收的8%投入研发中心建设,引进X射线探伤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形成从材料分析到流体模拟的完整检测链。
品牌建设始终是黄建聪的战略重点。早期为摆脱山寨标签,奇众采取技术+服务双轮驱动:每款新产品上市前进行200万次启闭测试,组建24小时响应的阀门医生团队。这种执着逐渐赢得市场认可,2019年奇众参与制定GB/T国家标准时,其提出的高温度高压力阀门检测的新方法被纳入行业规范。如今企业拥有18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产品应用于迪拜光热电站、俄罗斯北极LNG等国际项目。
面对碳中和带来的产业变革,奇众正在布局氢能阀门新赛道。其研发的70MPa超高压氢气阀已通过德国TÜV认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黄建算过一笔账:若按规划在2025年实现氢能阀门量产,该业务将贡献30%以上的营收增长。这位55岁的创业者仍保持着创业初期的习惯,每周参加技术研讨会,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最新拆解的国外竞品零件。制造业没有捷径,每个0.01毫米的精度提升,都是对抗行业周期的底气。
从代工贴牌到制定标准,从劳动密集到智能生产,奇众阀门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可能。在黄建聪看来,真正的品牌逆袭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持续创造无法替代的价值:当你的技术成为客户安全生产的保障,品牌自然就有了生命。如今,这家企业正将目光投向深海水下阀门和核电主蒸汽阀等卡脖子领域,新的突围战已然打响。
营业执照公示Copyright © 2021 环球直播tv下载2023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15216号